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李华:百年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探析

发布日期:2024-09-23 作者: 来源: 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 点击: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初心使命。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强国事业的征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地位、结构与属性,不懈探索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道路,最终凝聚汇总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观的系列理论成果。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人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复兴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成果,对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激发和凝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而共同奋斗,对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百年复兴;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就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地位、结构与属性,不懈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理论总成。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努力实践中国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三个先锋队”的性质,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华民族独特复杂的国情、族情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任务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总结百年复兴进程中我们党的中华民族观,对开拓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站起来”进程中党的中华民族观

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不懈探索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找到了一条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正确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指明了奋斗方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华民族观的探索

以追求中华民族自主独立为目标,我们党牢牢地“把民族旗帜拿在自己手里”,以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重任。结合时代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认识,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推进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和共同发展,探索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华民族观的丰富论述。

1.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清楚地认识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这“三座大山”是导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本原因。建党之前,李大钊就明确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领导。党的二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就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毛泽东强调,“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

2.党是中华民族全部和根本利益的代表。正确把握民族与阶级关系,始终是我们党探索中华民族观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其中要旨就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先锋队组织属性与根本利益代表的关系。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我们有权利称我们自己是代表全民族的”。我们党把民族压迫的根源归因于阶级压迫,用自己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作为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保证,体现了党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真正代表。1939年,毛泽东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考察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地域、内部构成、历史发展过程及民族性格等,为我们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内部构成的多样性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性。

3.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红军长征使我们党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日寇妄图对我国各民族推行分而治之的侵略阴谋,更使我们党感觉到团结各族儿女共同抗敌的紧迫。1938年,毛泽东深入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策略,强调要将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力量,共同抵御外敌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巩固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各族群众为摆脱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解放而努力。可见,统一战线始终是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争取民族共识、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华民族观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进步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石。在此基础上,党中央通过不断结合国情特色和发展实际探索“四个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在国际地位上民族平等与独立自主权利的实现。毛泽东指出,“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共同纲领》和《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各民族平等共享国家主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平等拥有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权利,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民族关系造就了各民族从此“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2.中华民族跨越式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毛泽东思考的重要问题。1956 年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推动中华民族实现飞跃式复兴使命的强烈认知。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既包括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也体现在党和国家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实现跨越自身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因之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复兴的有机构成和重要内容,最终汇聚造就了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

3.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制度保障和生产力基础。中国经过“一化三改”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党中央把国家工业化任务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族人民携手共同迈向社会主义。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消除,更加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根基。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引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命运共同体的本质。

4.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毛泽东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看作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他强调,克服人民内部矛盾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两种民族主义。从1953年至1957年,国家通过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确认了53个少数民族。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少数民族群众普遍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我们党进一步探索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准备。这是我们党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腾飞之举,彰显着不朽的伟大成就。

二、实现“富起来”进程中党的中华民族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迈向富强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形成,得益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探索。他们关于中华民族观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该时期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

(一)邓小平理论对中华民族观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平强调从总体上以人民内部矛盾来界定中华民族内部民族问题的性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在我们的国家发展进程中,经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领域,努力推动国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要重视民族法治化建设,这是保障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基石。

1.争取中华民族大团结。邓小平强调:“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首先,全党团结,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团结,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树立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团结观念。邓小平对“两个离不开”的倡议给予高度认同和赞许。最后,要超越意识形态界限,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巩固各民族大团结。1979年,邓小平在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980年他提出,党的长远使命和总体方针在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激发一切积极要素,以最高效、高质的方式推动现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他明确提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这就直接体现了现代化期间各族人民的共同性将会逐步增加,民族团结的基石将更加坚实。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性质。对于民族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塑造与之相匹配的民族政策的前提和基石。邓小平曾经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982年的宪法阐述并确认了“平等、团结、互助”原则,并对这一民族关系特质进行了界定和认可。

4.“一国两制”解决国家统一。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该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具有了多元一体的特点,即国家的社会主义主体和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但都是在中华民族复兴范围之内,共同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5.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及实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涵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三步走”发展战略论、共同富裕论等多个方面。这一理论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中华儿女实现生活幸福的目标有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为后续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起时代重任,面对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奋斗目标和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综合实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

1.中华民族的含义、结构及形成原因。首先,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1990年,江泽民对台湾同胞指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中华民族’这个词,比我们过去常讲的‘炎黄子孙’的概括性更强,它包括了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其次,阐明中华民族的结构与关系。江泽民指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最后,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征与形成历程。江泽民指出,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形成的。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条件。其一,明确民族复兴目标。江泽民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二,强调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其三,重申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其四,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阐明:“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和完成祖国统一的总目标上来。”

3.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没有自己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阐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的核心要义:一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坚持独立自主;三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是爱好自由与和平,坚决反对一切危及世界和平的行为。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华民族观的发展和完善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两个共同”这一创新性的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所强调的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以及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它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构建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理念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了民族团结,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中华民族的构成格局。胡锦涛阐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特点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我国民族问题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才能得到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发展的核心,也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它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实现历史使命的基石。我们只有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胡锦涛强调,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兴旺昌盛的重要保证。

3.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所在。胡锦涛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4.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胡锦涛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滋养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他阐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我们独特的资源、重要的优势和珍贵的遗产。共有精神家园不能依靠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实现“强起来”进程中党的中华民族观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迈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了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领导力,深刻揭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观点,其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理念,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以开阔的历史和文明视野,把握和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认知的重要性,强调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意义。2019年,他用“四个共同”概括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脉络,阐明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与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缔造史的高度一致性,揭示了中华民族能够凝聚成稳定的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机理,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能够做到弱而不分、乱而不散的根本原因,从而赋予中华民族历史观以丰富深刻的内涵。

习近平从中华文明特性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党的二十大后不久,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此作了初步阐述。他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习近平要求,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二)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盛大会议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百年来,我们党所有的努力和拼搏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团结奋斗的过程。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迈向冲刺现代化强国的复兴目标。强国目标离不开对承载现代化任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面建设,其中建设要求的核心要义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建设成牢不可破的国家民族共同体。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共同建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共同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同时,习近平用“四个必然”深刻揭示了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的重要程度。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他要求,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为科学评判新时代民族工作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工作指南和考核标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要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各项工作中凝聚共识、争取人心,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发展进步的共同性和一致性,使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冲刺现代化强国目标,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本方略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冲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着重说明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夯实基石。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方法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等四个关系。“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增进共同性”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树立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把握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物质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强调加强重点工作,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构建宣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机制;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形成主流舆论压倒性优势;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属性、历史、结构及发展规律等基础问题探索,推动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推广。二是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石。反对“同化论”和“固化论”两种错误倾向,正视城市民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是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把国家法治统一和政令通畅与地方的合法权益保障结合起来。四是要加强风险防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保持依法严打的高压态势不动摇;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切实提升涉民族因素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守住民族工作无重大系统性风险的阵地。五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各级党组织高质量推进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四、结语

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时代条件和主要任务,着眼于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这是指导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要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内容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自立自信开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精神及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品质,特别是要深刻把握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使命,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为主旨目标,不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夯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命运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经验。立足我们党坚实的中华民族观基石,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只有在新时代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不断促进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切实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要求,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华,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翻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