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李锦:“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24-08-15 作者:李锦 来源: 中华民族论丛 点击:

2024年6月15日,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活动暨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雅安举行。会议共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藏、广东、青海等地近百位学者参加。通过两天的学术交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学术突破。

第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当前,《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年底将要全面收官,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三交”史料编纂所建立的史料体系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本次会议有大量的论文涉及到“三交”史,相关丰富的个案研究,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视野来研究各区域民族的互动,随着各地“三交”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相关研究成果出现。

在此基础上,本次会议的成果非常重视人类学方法在“三交”史研究中的应用,如人类学最基本的整体观和比较观,也注意到传统社会组织对“三交”的影响以及具体文化现象间的影响。总体来讲,本次会议论文中关于“三交”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一是注意历史的整体性,相比于过去倾向于两两民族之间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今天的“三交”史研究倾向于多民族之间的互动研究。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对主体性越来越关注。相比于过去较多讨论由上而下的过程,现在的研究更注重自下而上的主体性的研究,包括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性、土司群体的主体性、当代干部的主体性,以及整个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对主体性研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反映了各民族共同推动三交的历史趋势。三是纷繁的个案研究都关注“三交”史中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呈现路径,众多研究都基于具体互动来讨论问题,如人群互动中“雅”一词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李安宅和于式玉田野调查注重的发现“三交”研究模式的历史经验等。为我们在中国大历史乃至全球史的背景之下,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第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讨论方面有新的进展。一是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身份”问题,对身份认同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身份”有时代差异。费孝通先生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标志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成果产生。二是讨论“天下观”与“夷夏观”的关系。在讨论中国古代社会时,“天下观”与“夷夏观”关系是核心问题,但这个讨论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对于人们的影响完全不同。所以此次研究,有对一个时段,比如明朝的研究,有对一个区域,比如康区的研究,希望在这一意义上,将来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可以有更多的理论贡献。三是雅安市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和川藏线的起点,此次研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聚焦于茶马古道和川藏线的研究。对于茶马古道的研究,和以往关于茶马古道研究的区别在于,我们聚焦于人,讨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物的流动对人的文化和社会的形塑,比如文成公主携茶入藏这样的文化符号的产生、近代藏商的代理经营制度、各族群众如何通过茶马古道共建文化记忆等,都是聚焦于人的理论探讨。关于川藏线的研究,这一次既有宏观的川藏线建设的回顾研究,也讨论了民国时期川藏线建设为什么不能够成为现实的根本原因,与会专家以人为中心来讨论意义,以道路作为载体,以物的流动作为一个视角,讨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是如何互动,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与茶马古道、川藏线建设相通的,还有关于川盐古道、三线建设和鹧鸪山隧道的研究等。

第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涉及到巴文化、藏族的“琼鸟”文化,羌族文化、史诗、村落文化、建筑文化、非遗的传统技艺和传统医学、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基本涉及到了各类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都注意到如此丰富的文化理念如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同性进行连接。虽然研究的是具体的文化,但是指向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学生中的传播,也就是在国内对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视角。

第四,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者们注意到民族团结讨论的背景与中国社会人口分布格局的转变有关,我们现在面对的民族团结,不再只是民族地区或者城市民族社区的团结,而是在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全国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来讨论民族团结。人口的流动会带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变化,比如人口流动带来的就业问题、流动人口在其它区域的定居问题等,这些问题相应关联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工作,比如民族团结如何进家庭、如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如何运用网络空间新路径来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大家都在研究探讨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进入东部地区时民族团结工作的新方法,以及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等方式,来共同促进民族团结。此次研讨有非常多详细的个案,也总结出了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为下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条件。

第五,关于宗教研究。围绕着宗教中国化中心,学者们通过术语的考证、传记的研究,对佛教的中国化进行了讨论。研究也涉及到一些民间信仰、宗教团体建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二十大以后,尤其是最近,我们重点讨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问题。此次研讨有一篇综述性的论文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历程性的回顾。通常,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我们对于现代性一直持有高度警惕,总是认为现代性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恶果,但是这篇文章非常清晰地梳理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会不会像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那样,和我们的社会产生不同的相关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研究领域,期待在下次的会议上有更多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李锦,四部委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秘书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