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王伟 丁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研究

发布日期:2024-04-25 作者: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点击:

作者简介

王 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丁 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和价值研究”(编号:2022-GNG-019)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摘要

增进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归属之一。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深刻体现于现代国家的人民、政府、领土、主权四个核心要素之中,增进国家意识能够增进各族同胞的人民理念、政府自信、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两个大局”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赤字陷阱给增进国家意识带来挑战,各类问题与冲击越发复杂化、国际化。因此,要以人民理念增进国家安全感,回应大流动背景下的身份变化;以政府信心增进国家自豪感,完善治理体系和维护国家形象;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用故土情结凝聚国家认同,化解分裂图谋;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国家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大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引导各族人民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时值“两个大局”关键时期,增进国家意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这既是时代之需要,也是国家之需要。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增进国家意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

一、国家意识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建构包括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两个方面。前者涉及文化认同的建构,即让全体人民对国家有强有力的归属感、认同感;后者涉及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即让人民认同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属政治认同的建构。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是对前一种建构的深化推进,而国家意识的培育则着眼于实现人民对国家与民族的双重认同的建设。

(一)国家意识的内涵

国家意识的界定与国家理论、国家观念相关。中国传统国家观念以“天下观”“大一统”“家国同构”和“民为邦本”为主,近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理论。西方国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城邦国家的研究,而后出现让·博丹(Jean Bodin)描述的国家主权、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利维坦、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三权分立说以及卢梭(Rousseau)的人民主权说,等等。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国家理论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例如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黑格尔(Hegel)、费希特(Fichte)、李斯特(List)奉行国家主义,英国民族学家史密斯(Anthony D. Smith)认为国家围绕着一个确定的核心民族而建立,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Babeyf)则在揭露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过程中提出人民革命与人民专政,等等。随着研究越发深入,“国家意识”作为这个元概念的延伸,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国家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和历史学等领域。在国际政治领域,一些学者将国家作为国家意识的能动主体,国家意识成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一种身份意识;另一些学者认为,在主权国家内部,国家意识既是国家“引导民众思想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某种形式的观念形态”,也是社会个体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整体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具体地说,是一国公民对其所属“祖国认知、认同的概念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的学者提出国家意识不仅仅是爱国主义,它还包含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在民族学和历史学领域的讨论中,学者们重点关注国内各民族群体的国家意识,包括边疆民族的国家意识,如对国内佤族等群体的国家意识的研究。而国外对国家意识(state ideology / national consciousness / state identity)的理解具有复合性,国家意识既可指向国家意识,也可被视为民族意识。

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后,笔者认为,国家意识是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个人对所归属的国家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在中国,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

(二)国家意识的特点

结合中国国情的现实语境,笔者将国家意识同公民意识、民族意识、世界主义进行比较,析出其统领性、一体性、独立性三个特点。

国家意识的统领性。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拥有相应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人。这一概念表明了自然人与其所属国家的法律关系及其在宪法中的地位,公民意识也只有在国家存在的前提下才具有实质意义。国家意识是一种把公民个体的权利与国家的整体性价值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公民意识统领于国家意识,并对国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中国,公民身份以中国国籍的获得为根本,宪法赋予公民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意识教育则培育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以及主人翁精神,其前提与基础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意识的统领性也由此凸显。

国家意识的一体性。在中国,民族意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单一民族群体的意识,即56个民族的意识;二是指由多个民族所构成的多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层次的民族意识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实践中与国家意识凝结为一体,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觉醒,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当中。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增进、相互促进,在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中得到统一,国家意识由此获得一体性的特征。

国家意识的独立性。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伦理诉求和社会理想,认为人类都属于同一个道德共同体或普遍共同体,所有人都是其中的平等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与文化权利以及同等的价值和道德地位。但由于国际社会中盛行的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土壤并没有完全形成,主权国家仍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体,人们仍受国家意识的驱使。国家意识不仅独立于乌托邦化的世界主义,同时也立足于具体的民族国家本身。中国的国家意识源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它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与认同,相对于世界主义而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有机结合,需要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视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同国家的四个核心要素——人民、政府、领土、主权相联通,以此明晰国家身份感、国家归属感、国家自豪感与国家安全感的增进理路。

(一)增进国家身份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理念

国家是抽象的存在,个体的人需要借助特定身份与国家建立联系,通过这一身份的确定促使其国家意识的生成,并促使其将特定身份的认同延展到对整个国家的认同。在现代国家中,这一特定身份即公民身份。而增进公民的国家身份感,需要进一步把握公民身份中的人民主体性,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公民身份的培育进程中。

“公民身份是一种地位(status),一种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享有的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这一地位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公民身份通过建立单一的人与国家的政治联系,牢固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将不同民族群体的成员整合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内,从而强化国家意识的民众力量。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执政理念,“人民”成为工作的中心、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为国家意识的塑造提供了人民身份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指向的是一种人民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一种自由、平等、团结的共同体,由此形成的人民至上理念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基于人民理念增进公民的国家身份感,能够在扩大人民群众的范围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同时,培育和提升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人翁意识,从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打牢国家意识的思想根基。

(二)增进国家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府自信

国家政权是国家的代表,是抽象国家的具体化身。人民对国家政府的认同基于高效和负责任的政府以及良好的国家形象。高效和负责任的政府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获得高度国家认同和增进国家意识的根本途径。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的保障下充分拥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民族也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同,也进一步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国家自豪感。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增进各族人民国家自豪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力更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塑造的良好国家形象,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什么样的,也给各族人民提供了一份关于“中国”是什么的优秀答卷。人民为其所认可的国家形象感到自豪,并积极参与到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国家自豪感凝聚着人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府自信。

(三)增进国家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土感知

国家意识是一种地域意识,领土给国家意识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沃土,领土也是区分民族国家最重要的标识,在个人所归属的领土及其上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内,个人的国家意识逐渐清晰。领土对于历史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现代的国家意识具有重要影响,领土使人们心中的“中国”从“天下”成为具有物理边界和精神边界的国家,从抽象的国家变为具体的国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增进公民的国家领土归属感,会使国家归属感更具现代性和具象性基础。“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片由各民族共同开拓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域和47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是56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对于归侨和侨胞而言,中国国家领土的完整,就是故土永存的象征,领土是维系其对伟大祖国认同的重要物质纽带和精神纽带。领土是国家归属的现实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现实家园。

增进公民的国家归属感,是在“四个共同”的多民族交融汇聚史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强化“五个认同”,用故土家园的情结凝聚起最广大同胞的政治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深刻感知领土的重要意义。

(四)增进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权立场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其主权的独立和维护。主权是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消亡。国家拥有主权,才能保护自身不受外敌的欺辱,才能保障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如今世界越发动荡,国际冲突中无数平民饱受摧残,即使发达国家也因国内种族矛盾激化而惨案频发,唯有中国仍维持着国内和平稳定的环境,各族人民团结友爱。这关键在于我国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首要内容便是人民安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体现,“国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蕴含“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的重要思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安全观在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政党、制度、道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安全稳定的同时,也要求人民明确自己的国家立场,增进自身的国家意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做国家安全坚定的捍卫者、忠实的守护者。

增强国家安全感需要国家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给人民以安全感,人民守护国家安全。人民是守护国家安全的绝对力量,是国家安全感的感知主体,要主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坚持国家利益大于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立场。国家意识的培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主权立场的重要内容,从而让各族人民肩负起维护祖国安全的重要职责。

三、新时代增进国家意识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这给国家意识的增进带来未知的风险和全新的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乎国家意识中人民理念与政府信心的巩固与加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威胁着我国的和平与发展,对国家意识中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的培育造成诸多隐患。值此关键时刻,国家意识建设需要基于问题意识形成有效对策,以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一)以人民理念增进国民身份感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个体身份日益多元化。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标榜自我、追求差异成为一些个体所谓的“时尚”和“潮流”。这无疑抑制了个体对共同体身份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个人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极大地影响了人民身份感的形成。同时,国内主要矛盾表明,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发展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这对人民身份感的认同造成挑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身份感形成的重要精神基础,然而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存在误区,如部分民众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和特殊性的强调多于对各民族共建共享的共同文化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文化的强调。在人口大流动的趋势下,东西部人口和城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各族人民需要适应自己城乡身份的转变。

鉴于上述情况,一是要继续加强公民身份教育,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让各族群众明确身份认知,巩固公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二是要在明晰民族工作“四对关系”的前提下,以增进共同性为指导,基于各民族共建共享的共同文化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回答“我们是谁”“向何处去”的追问;三是党和政府要始终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出发点与落脚点,特别是在全国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应切实关注各族人民在流动中产生的身份转变与流动的现代性焦虑,以人民至上理念下的国家意识增进,构筑人们的国民身份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以政府执政自信增进国家自豪感

对内而言,中国正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使国家意识的增进面临诸多治理难题。如治理技术缺乏现代化,制约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创新;日益庞杂的组织规模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治理效率。对外而言,中国还不得不长期面对美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遏制。如美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我国的西藏、新疆事务,这使国内民族问题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美西方编造中国威胁论,操纵国际舆论,抹黑、污名化中国;美西方国家还无视中国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帮扶,竭力抹黑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来自外部的“舆论”破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民众对政府善治的信心,消减其对祖国的自豪感,影响其国家意识的增进。

在此境况中,首先,各族人民要凝聚治理共识,形成同舟共济的社会共同体理念,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让各族人民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同时增进其国家意识。其次,党和国家应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民众的信心。最后,全民一体应对外部破坏国家形象的挑战,在国内构建美丽中国以提升国民的自豪感,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建构和争取国际话语权,使良好的国家形象获得国民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

在当前百年大变局中,在地缘政治经济风险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中国在海疆、陆疆等方面面临挑战,这影响着国家意识的增进。一是地缘政治下陆地边疆安全受到来自印度等国家的挑战。随着印度国内矛盾的加剧和美国对印度的拉拢,印度会利用转嫁国内矛盾的策略来进一步制造中印边界冲突,让中印领土争端问题更加政治化、复杂化、国际化。二是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因南海问题,在美国南海联合战略的蛊惑下向中国发难,日本围绕钓鱼岛问题也在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三是在美西方势力的操纵下,“港独”“台独”“疆独”“藏独”和“蒙独”势力联合的趋势明显。四是在高边疆领域,美西方利用网络霸权在数字管控、数字跨境流通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屡屡挑衅中国,给中国的数据网络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有鉴于此,一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多边合作机制下争取更多周边国家,从而维护我国的领土安全。二要以强力回应来破解“独”圈包围,在战术上蔑视、在战略上重视美西方操纵下的“五独”合流,针对网络渗透手段开展专项净网行动,争取把握舆论环境。三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普及,注重对我国领土、历史的正确阐释,以此增强人们的领土感知,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要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从根本上化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裂隐患。

(四)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主导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美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治理体系,给全球带来剧烈冲击与震荡。同时,中国还需要抵御各种国际政治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近些年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抬头,极端思潮持续蔓延,这会消解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破坏国家意识培育。

有鉴于此,一要积极应对美西方势力的打压遏制,运用大国智慧回应外部攻势,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保障人民的国家安全感,由此实现各族群众国家意识的增进;二要主动抵御各类政治思潮的冲击,尤其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与各种极端思潮的冲击,要注重人民政治立场的培育,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人民对国家与主权的认同,增进人民的国家意识;三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的落实,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 语

国家意识因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又在国家的长期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明晰认知、培育情感、巩固认同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承担着防范抵御内外部的分化风险与对抗冲击的关键职责。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使国家意识的增进有了新的归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与明确的实践路径,也给国家意识的增进工作提出更多的时代要求。既要在学理上将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有效联结,探明二者之间的内在机理,也要回应现实所需,以国家意识的增进应对“两个大局”中关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众多挑战。在当下,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增进国家意识,需要国家、民族、个人多主体维度的相互协力。只有在全体人民的范围内实现国家意识的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