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4-08-27 作者: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点击:

2024年8月24日,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四川省虚拟教研室“中国边疆民族共同体历史课程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朝辉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丁赛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郭朝辉追溯了四川师范大学1960年代初李安宅先生所开创的边疆民族研究学术传统,介绍了学校在中华民族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丁赛回溯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历史与旨趣,期待在广大学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事业中作出更多学术贡献。

在主题讲座环节,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严庆教授指出,解决思想和合与共存的问题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由于各地区禀赋与功能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各民族地区都是国家现代化“百纳被”中的一块。所以,当下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擦亮民族地区的文化之炫、文明之炫,同时还需要兼顾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主旨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非遗文化、地方信仰、时代新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以民族八省区及地市州人均经济增长为统计样本,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1981—2021年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状态跃迁,据此认为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层面需要注重长期顶层设计并抓住跃迁规律,民族地区的自我激发内生动力也应同国家政策相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孙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总结,指出以国家为中心、“人、财、物大包干”制度供给的总体供给模式是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的关键,也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发展产生强大拉力,从而确保西部地区能够实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姚宇,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民族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容进行系统性解读,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理解新时代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钥匙、为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为新时代民族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四川大学李教授锦聚焦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文化逻辑,并以“茶文化”为例,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突出其当代价值和社会功能。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玉琳认为巴塘关帝庙三次建造的过程,是汉藏文化从初步接触、全面方位互动和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作为汉藏文化交流互动的载体,巴塘关帝庙既是汉藏民族交往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也从侧面折射出汉藏文化碰撞、交流、认同的漫长过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董建辉认为昭君信仰在台湾苗栗地方的生成,根基于当地闽粤先民中传播的中华昭君文化,但也是当地闽南人、客家人和道卡斯人复杂族群关系的一种反映,在新时代背景下,昭君信仰在海峡两岸的传播互动,增强了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所保留的建筑、技艺、服饰及艺术表达等非遗技术,认为其所折射的文化共性契合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存与失”,是中国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符号。

分组讨论会分3组进行。第一组专家学者围绕历史主题,对近代边疆学术共同的形成、民国学人对边疆学说的探索、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清代地方民族治理、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族群融合、儒学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学科的建构等议题展开研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与经验。

第二组专家学者以推进中国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聚焦点,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建构逻辑、多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红色电影的应用、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西南民族文化保护、宗教中国化等话题进行讨论,不仅有效地宣扬了少数民族文化,还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建设提出了真知灼见。

第三组专家学者以民族地区现代化为主线,围绕西南移民史研究、民族走廊迁徙互融、乡村农民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三性”、民生建设的逻辑向度、医药卫生观念的变迁、泸沽湖旅游发展、社会调查与服务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为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闭幕式环节,各组观察员介绍了本组会议的研讨情况。汪洪亮在闭幕式上作会议评述,指出此次会议提交论文主题广泛,体现了两大特点,一是顶天立地,心怀国之大者,从理论阐释、文本解读、田野调查、路径分析等多个维度,就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二是形散神聚,聚焦多元一体,基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学科力求回到历史或现实的“现场”,把握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探索。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那金华执行会长作闭幕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立足于现实案例的经验总结,又有针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对推动民族近代化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